您的位置首页  高等教育  新闻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破解高校人才培养瓶颈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6-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6全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举行,专家建议: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破解高校人才培养瓶颈

  “高校既是创新人才的聚集高地,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还是创新成果的科研地,推进产学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更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今天举行的2016全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说。2016全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主办,慧科教育集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办,来自微软、谷歌、英特尔、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慧科教育集团等7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代表,来自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200所高校的代表,“卓越计划”专家工作组的有关专家等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产学结合能带来爆发式效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部分高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实际,脱离产业发展需要。实验、实习、施训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社会风险、法制意识、创新精神和试点能力仍有待增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可以破解人才瓶颈问题,实现教育内部资源外部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紧密对接,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张大良说。

  “对企业来说,和高校合作到底有什么好处?人才、技术和市场。经济转型升级更重要的基础还是人,技术创新人才更加要依靠理工科的人,根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统计,中国工科学生占到世界工科学生的38%。”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认为,产学合作可以使高校研成果更好转化为生产力,让学校知道产业人才需求是什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教师流通,补充相关资源。

  “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特征就是变化,非常快速的变化,颠覆性的变化。”慧科教育集团合伙人、首席运营官王浩曾IBM工作十多年,在他看来,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行业的技能要求不是很匹配,尤其是互联网+这个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们认为跨界融合合作,需要企业和高校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专注的态度进行产学研合作。”王浩说。

  王浩认为,从企业的战略性角度来看,和高校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企业发展成长。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培养毕业生的地方,学校还有综合培育能力、有深度积累。跨界合作,能带来爆发式效果。

  产学合作项目促进学校与行业对接

  近年来,教育部在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立项并提供专项资金,资助高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变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不对接的现象,主动加强与企业联系与合作,共同实施培养人才,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全流程协同育人。目前教育部联合22个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已经有208所高校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参与卓越计划实施,覆盖在校学生26万人,1万多家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有将近两万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成为高校的教师,1万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实习。有效调动了行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自201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16年,包括微软、谷歌、英特尔、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在内的共33家企业发布项目1127项,资助经费2914万元,提供云平台、软硬件免费使用权价值超过1.5亿元。征集参与企业数、征集项目数和资助经费连续两年翻番。

  更新理念创新产学合作新机制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需求是什么?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有行业融入感,第二要追求卓越,第三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第四是逻辑思维能力。王巨宏认为,师生之间、校企之间是非常重要的连接,是构成企业未来成长的基石。未来成长基石是什么?是人才。人才来自哪里?来自高校。

  张大良认为,高校和企业深入推进产学合作,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紧密结合;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要加强交流研讨,建立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联盟,通过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创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吴爱华说,随着国家产业升级,软件、微电子、信息安全等等,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我们提出来必须要和企业合作,软件学院提出来三个三分之一,基础课更多由高校承担,一部分专业课,特别是软件领域的新知识,必须请产业一线人员上,另外还有一部分课程请国外老师上,通过这样方式进行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陶文源说,我们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只能不断讨论永无止境的改革和发展。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包括政府部门,不断地永无止境的改革和发展。

  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长缪国钧说,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一直坚持互利性、多样性、先进性和长效性原则,推动和企业的合作。

  “在实践内容方面,我们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够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使教师增强他的工程能力、工程背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希望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学校有更多的合作。高校要更主动跟企业联系,取得企业相应的支持。”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蒋宗礼教授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