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基础教育  动态

彭拥军 | 质量观演进与高等教育评价的耦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0-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来源:江苏高教(ID:jiangsugaojiao),作者: 彭拥军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深嵌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高等教育质量行为往往对应着相应的质量评价。在中世纪大学时代,学位无意中充当了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符号,也隐蔽地充当了质量评价工具和社会精英符号。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合格即质量”的生产者质量观不但引导高等学校人才生产,而且充当高等教育人才产品的评价尺度。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产品质量观尽管在观念之维没有被颠覆,但质量话语权逐步从生产方让渡给市场,适销对路成为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评价的重要尺度。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来临使高等教育人才产品质量观被服务产品质量观替代,质量适切性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立足点,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评价开始回归高等教育自身和人的发展本身。

观点摘编

1.中世纪大学的行会性质和高级学位主要由高等教育内部自产自销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以学位为评价尺度的高等教育质量行为只是也只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内部事务。

2.正是精英教育阶段人才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使高等教育人才市场成为真正的卖方市场,生产者有权给符合培养标准的每一位毕业生“贴上”合格标签并使之获得精英标识。这种产销格局注定了掌握质量话语权的是政府和高校,质量问题的关注重点是如何提供更多合格毕业生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毕业生质量与精英之间是否能真正划上等号还未能成为这个阶段的质量评价议题。

3.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受教育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逐渐由政府和高校等内部力量直接决定演化为内部力量和诸多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决定。这一阶段,尽管视人才为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观念并未被完全颠覆,但市场逐渐赢得了质量话语权。

4.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已经从通过筛选精英和证明精英来推动社会发展转变为通过“有用”知识(这里的有用知识是指知识应该或可能表征出来的软实力,如认识世界的能力或把握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等)和实用技能的赋予来影响人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也同样由关注高等教育的局部质量转向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的关注。

5.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高等教育能不能有效满足其复杂多元顾客的差异性诉求及其变化必然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依据。

质量实际上就是事物的特性满足人们外显要求或潜在需求的程度[1],而高等教育质量就是作为事实或行为的高等教育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2]。正如制造业因全球性竞争而日益主动和(或)被动关注产品质量和力求解决质量问题一样,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和全球化浪潮使得质量建设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而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的问题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评价的重点、难点甚至焦点问题。因为质量观是对高等教育质量认识的反映,故不同的质量观需要匹配不同的质量评价。

当人们试图把高校理解为按照既定标准“生产”人才的“工厂”时,必然会把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产品来理解并据此解释高等教育质量和运用相应质量评价手段;当人们开始尝试把高校视作教育服务提供者来重新认识高等教育并提出相应质量观时,质量评价必然发生相应变化。

一、隐蔽的质量意识与以学位为载体的质量评价

作为评判高等教育质量观念之维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既受人们价值取向差异和社会现实变化的双重影响[3],也常常伴随高等教育质量意识从萌生到澄清的思维转换而发生相应变化。回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控制或质量评价之间的关系最初具有以下特点。

01、质量符号:学位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形式表征

在近现代高等教育形成过程中,作为高等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位与学位制度其实也充当着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值得指出的是,学位和学位制度在其演进过程中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涵。到今天,作为社会表征符号的学位既可以反映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学术水平和知识能力,又可以隐蔽地说明高等教育质量,并成功充当表征精英的符号。正如高等教育表征精英的这种符号权力有着不断发展和演变历史一样,学位用来表征高等教育质量或社会精英符号的功用也与质量意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兴起息息相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学园出现了最初形式的学位授予(公元前387年左右)[4],它实际上已经孕育了学位表征高等教育质量的胚芽。只是因为当时的教师并不需要所谓的学位和证书来确认其从事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或权威性,这种学位授予仪式或学位授予活动的仪式感只与小范围的圈内人相关联,尚未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

真正具有符号权力表征意义的学位或学位制度孕育于中世纪,源于行会性质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这种学术行会为了排斥圈外人以加强自我保护,倾向于把学位当成获取教职的资格证书。当这种证书的权威性和法定性逐步获得更大范围的承认时,学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进入其他行业的通行证。获得了这种扩展的社会功用后,学位开始主宰中世纪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得为获得某种资格证书而努力,不同学位的不同要求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5]。

02、学位符号: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尺度

尽管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确实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硕士和博士在中世纪大学最初只是不同大学的不同用法而已,都不是学位名称,仅仅是大学教师的名称或称呼,没有高低之分或等级之别。在学位最初成为中世纪大学带有制度意味的符号时,学生想获得学位并不需要像今天的大学那样要求提交论文和答辩通过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授予机会,只需经过课程学习,然后履行一种称为“就职礼”(即在教师面前演讲)的仪式即可。学位获得过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考试要求,但有比较明显的仪式感。后来,硕士和博士这两个头衔开始分化成具有等级差异的学位。比如,巴黎大学对文科毕业生授予硕士称号,对神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的毕业生则授予博士称号,并且规定:大学生在文科毕业后才能继续学习神学、法律和医学等4个学科。这种规定就意味着硕士和博士已经真正分化为高低不同的两个学位等级。到15世纪后,博士已经普遍成为高级学院教师的专用头衔,硕士则专门用来指称低级系科教师。相对硕士和博士,学士学位产生的时间则相对较晚。在1215年之前,尽管在巴黎大学的学生中间已经开始使用“学士”这一用语,但学校章程中并没有这一术语。直到13世纪中期,各大学才普遍采用学士学位考试来防止不合格学生混入教师队伍。大学生只有通过相关考试,获得学士学位,才有资格参与教学活动[6]。就这样,学士学位获得了制度性确认。

伴随学位制度的形成,大学开始举办各种学位授予考试,考试内容和规则因校而异且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逐步都采用了层层筛选的考试流程:资格审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