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就业培训  指导

中师生,一群错过北大清华的“学霸”!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7-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来源:小桔灯

正文共370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错过

小磊哥说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它或许会赋予我们无尽的光环,也或许会让我们尝到些许委屈。

当年,为了解决一纸饭票,一群出类拔萃,有着优异素质的学生上了中师,选择了一条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道路,从此,开始了一场错过,一场和高等学府的擦肩而过。

01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退休的县重点高中校长聊天,说到我的一位中师同学曾在他们学校教书。

这位校长回忆说,在 1990年代,有一年,教育局分配到学校几位新毕业的老师,有三四名中师生毕业生,其中就有我的同学。

当时,学校领导班子都不太情愿接收那几位中师生,因为中师文凭,相当于中专,那时,想教高中,起码也要师专毕业才合适。

学校反映到教育局,领导说,用用再说吧。

学校安排几位师专、师大的毕业生担任主科,教语文、英语和数理化,只让那几位中师生担任地理、历史、生物等副科。

几年下来,那几位师大、师专的教师教学成绩不错,而那几位中师生工作表现更出色。他们年龄小,好学习,可塑性强,脑子灵活,能吃苦,教学成绩比有经验的老教师还好。

后来,两位中师生考上研究生,一位中师生,也就是我的那位中师同学,成为省骨干教师,调入了省会的一所示范高中。

这位校长感慨,那一个年代的中师生,素质高,如果读高中,都能考上重点大学。

02

上世纪的 80、 90年代,国家为了缓解中小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出台政策,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招优秀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给个干部身份,城市户口,学习三年后,回到乡村学校当老师。

初中毕业上中师,一时成为初中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从 1980年到 2000年,二十多年里,全国 400多万优秀初中毕业中,考入中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师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撒向广大的乡村教育一线,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

在乡村学校民办教师一个个退休之后,中师生毕业的中小学老师,撑起了乡村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谢新茂老师是笔者尊敬的一位师长,他曾经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从 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师学校任教,一直到 2002年最后一届中师毕业生离校后,才调到另一所学校。

谢新茂老师在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说:“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却选择上中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张饭票。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选择乡村中小学教师这个行业,确实又是大不幸。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这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当年的中师生有多优秀?

谢新茂老师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校长说,他们的优异无人能比》中充满了对中师生的溢美之词,文章中,了解中师生的局长、教授、编办主任,都一致赞扬这批学生(中师生),也是认可这批学生的悟性与天分。

谢新茂老师在文章写道:

“这批天资卓越悟性极高的追风少年,如果不来读中师,而是去读高中考大学,基本都是一本大学的苗子,而且不用费什么劲就能考上。学习之与他们,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享受。”

“这批天资卓越的中师生,在中国,既是空前,恐怕也是绝后了。”

“这批天资卓越悟性极高的追风少年,如果不来读中师,而是去读高中考大学,基本都是一本大学的苗子,而且不用费什么劲就能考上。学习之与他们,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享受。”

“这批天资卓越的中师生,在中国,既是空前,恐怕也是绝后了。”

03

事实就是这样,当年初中毕业时,成绩最好的学生,要去读中师,而成绩次之的学生,才去上高中,读大学。

这几年,河南东部的郸城一高,每年都有三四十个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上世纪 80、 90年代,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要从郸城县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一批优秀毕业生。

可以肯定的说,这三四十位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放在三十年前,初中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会上中师,上中专。因为,那时的中师、中专,对于他们乡村的父母、一般的平民,普通的初中学生,魔力太大了。

这些拿着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高中生,如果放在二、三十年,他们拿通知书的那一个时刻,正是那些中师生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刻。

笔者的一名初中同学,当年毕业时,一起报考了师范学校。

那些年,对于报考中师中专政策要求必须是应届毕业生资格,也就是说,不能读过初三,参加过中考,而这位同学恰好前一年在另一所学校参加一次中考,没有考上后,转到我们学校,通过关系运作,填报了师范志愿。

这位同学,考了全校第三名,拿到了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到师范学校报到后,却被第四名举报不符合报考资格。没有办法,只能从师范退学去了高中读书。

三年后,读中师的同学回乡教书,那位从师范退学上高中的同学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二十多年后,读中师的同学依然在乡村学校教书,那位从师范退学上高中的同学读研究生,分配到一线城市的政府部门,已是一名处级领导。

当年,他们的中考分数,只差一分。

04

一代中师生,天分不缺,成绩优异,但是历史只给他们提供了做一名中小学教师的平台,他们自己想要在教师岗位之外,再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平台,非常艰难!

不过,在这 400多万中师毕业生中,亦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上延伸。

当年,他们毕业时,拥有的是干部身份,有一部分人直接转到行政部门,开始从政生涯。还有一部份人,工作中感到知识的不足,选择了进修上大学深造,从而如出笼的小鸟,再也不回望起飞时的旧林。

1991年,我们一个中师班毕业生是 48人,大致统计,毕业时从政的有 2人,直接上大学的 1人,进修专科、本科然后读研究生从而没有再回到乡村学校讲台的 6人。

读研,成为当年众多中师毕业生,走出农村,二次转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津口。

一位同学,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在读师范时,就常考前几名。师范毕业后,回到农村老家小学教了两年书,自学了专科,然后考到省会的教育学院进修。

当年的教育学院,考研成风,全国皆然。在深厚的考研氛围中,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奋力拼搏学习,第二年就考上一所高校的研究生。

三年后,又攻读博士。毕业后,被一线城市 “引博从政 ”招去开启从政之路,现在已是副厅级官员。

2000年前后,是中师生考研的顶峰时代,在进修教师人群中考研是最流行的事情。

当然,考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已成家,还可能有了孩子,有的原单位还催逼着回家教书,也有的家人不理解,不支持,认为有了工作,还去吃那样的苦做什么。

而这样的一群人,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许多人跨专业备考,最后终于展翅高飞。

对考研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他们的人生之路从些天高地阔,山长路远,风光旖旎。

05

周碧华老师,一位中师学校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 “垫脚石 ”》,讲述自己那一段执教湖南桃源师范的经历,通过担任一届中师生班主任的感知,谈了对中师生最真实的认识和评价:

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

我至今认为,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上世纪 8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教育机构介绍
  • 编辑:王晓平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