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新闻  动态

疫情下的2020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自主招生取消,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7-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0年的高考,是一场特殊的高考,是值得铭记的高考!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2亿学生转入网上学习,长时间的网上备考成为2020年高考抹不去的记忆!

受疫情影响,高考被迫延期一个月,这是恢复高考40余年来的第一次。高考艺术类专业课考试也被迫做出临时调整,校考能不举办尽量不举办,确有需要的,则转移到网上测试,一切都是为了考生生命健康。

2020年,也是新高考改革重要的一年。2017年第二批启动新高考改革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今年新高考第一次落地;其中山东一直是生源大省,考生总量就超过了其他所有新高考地区的总和。新高考改革从试验田开始转入种大田,如此体量的省份落地新高考,必然面临复杂的挑战,值得期待。

2020年,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正式启动,拉开了另外一场改革:招生与培养打通,为我国选拔培养优秀的基础学科人才拉开帷幕。

2020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的第一场高考。2019年全国招生915万人,毛入学率超过51.6%,中国正式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1万人,超过了2008年创造的1050万人历史纪录。

2020年也是高职连续大扩招的第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明两年,高职再次扩招200万。面对高中生源的枯竭,面对新三类生源即农民工、下岗工人、退伍军人,高等职业教育也将面临发展模式的挑战。

2020年也是高等教育全面大扩招的一年。大学毕业生高达874万人,疫情与中美贸易战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延迟就业压力,高职大扩招、专升本扩招、第二学士学位扩招、研究生扩招,所有的扩招都将极大地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这在延缓现今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同时也给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报告发布于2020年7月7日)

第一章 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

202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三年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在人口红利下降、基础教育普及率提升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迈入普及化时代。

一、 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再创历史新高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突破了2008年的峰值1050万,创造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2008年不同的是,高考的录取人数大幅度攀升。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达到了914.9万人,而2008年仅为607.66万人。

时隔十余年,高考报名人数再次达到顶峰,但从长期看,人口红利长期将呈下降趋势。2019年新生儿数量连续第三年下降,至1465万人,创下近年最低记录。显然二胎政策也难以挽救新生儿数量的下降,根据人口专家预测,我国新生儿将继续进入深度下跌区间。这也将直接导致高等教育生源的绝对下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时代

1999年大扩招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模式,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突破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1.6%,在学总规模也首次突破了40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提前一年完成目标。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三、 高等院校数量达2688所,本专科院校均衡发展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达到2688所,较上年增长25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数量持续上升,尤其是在1999年大扩招后迅速增加,十年间翻了一番,2010年达到2358所,之后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办学层次上来看,目前我国本、专科院校数量相对均衡。2019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为1265所,专科院校数量为1423所,相差158所。事实上,早在2001年,专科院校数量就已超过了本科院校,随后几年,两者间差距逐渐拉大;但在2007-2008年期间,本科院校数量激增,两者间差距缩小,趋于稳定。

“双一流”建设高校140所,仅占本科院校的11.07%,“双高计划”建设高校197所,仅占专科院校的13.84%。

第二章 高职百万大扩招任务完成,今明两年将继续扩招200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计划,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轮大扩招。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扩招不同,本次扩招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并且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生源。

经过一年的努力,多措并举,百万扩招计划超额完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将继续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一、 2019年高职扩招116万人,专科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高职扩招共116万人,超过原招生计划约2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受本次大扩招影响,2019年本专科招生人数也发生了逆转。自2009年起,本科招生人数开始超越专科招生人数,并一直保持领先优势。2018年,本科招生人数比专科多53.32万。2019年,因为高职大扩招,专科招生人数达483.61万,反超本科52.32万,实现了11年来招生人数再超本科的逆转。

数据来源:教育部

二、 高职扩招向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士兵等非传统生源倾斜

传统生源不足是高职大扩招的难点。

根据国家的部署,新三类人是高职扩招的重点,分别是农民工、下岗工人与退伍军人。因此,本次扩招对非传统生源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各省市具体的高职扩招方案中,大多都对非传统生源制定了专门招生计划和考试方式。

2019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扩招计划采取单独考试招生的方式进行,分为两个批次。在4月份发布的第一批高职单招计划中,明确提出计划招收退役士兵类3300人,技术技能类15000人。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8月份进行的第二批扩招则明确提出分为A、B、C三类生源进行招生。第二批扩招的计划招生总人数为56752,其中,A类(普通类)计划数为22636,B类(退役军人类)计划数为5646,C类(技术技能类)计划数为28480。A类计划主要招收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B 类计划主要招收退役军人,C 类计划主要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且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不能报考 B 类、C 类。

此外,这两个批次的招生方案都明确提出,对于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非传统生源,免予文化素质考试,只参加学校组织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面试。

据媒体报道,山东省高职院校招收退役军人4.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384人,农民工736人,新型职业农民5762人,在岗职工等其他群体1.5万人。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为脱产学习,但对于非传统生源来说,绝大多数不可能脱产学习,需要边工作边学习的模式,如何改变高等职业办学模式,适应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 21所职业院校更名为大学,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教育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的重要一步,也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契机。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并明确了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

2018年12月,教育部开始布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2019年至今,教育部分两批公布21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更名为大学。

数据来源:教育部

第三章 疫情下的高考:健康第一、公平至上

一、 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高考,为确保考生安全健康,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今年高考整体推迟到7月7-8日举行。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首次大规模推迟高考时间。

2002年,考虑到7月天气炎热,洪涝灾害频发,不利于考生考试发挥与安全,国家决定自2003年起把高考日期提前一个月,改为6月举行。虽然2003年赶上非典,但也没有影响高考按期举行。

确保公平公正是高考的基本价值取向。3月31日,教育部召开的部署2020年高考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到,必须坚持“公平第一”,切实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为绝对保证考生安全,最大程度保障贫困落后地区的备考公平,国家最后决定延迟一个月。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但两地最后均选择与全国同步。

二、 高考相关招生考试工作受疫情影响有所调整

2020年3月12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提出原则上高考前不组织现场校考,要求高校尽可能减少校考专业范围。对于确须组织校考的专业,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励高校采取考生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且拟继续组织校考的高校,鼓励先通过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对报名考生进行初选,在高考后再组织现场校考。教育部高校学生司5月12日发布的《关于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中提到,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组织了艺术类专业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

与此类似,除了艺术类招生,体育类招生考试也延迟至6月举行。

三、 确保公平,疫情下做好高考兜底工作

在与高考相关的招生考试工作部署上,教育部也专门提到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保障。对于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教育部提出,有关高校要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等不具备条件的考生提供参加考试的兜底条件保障。对于“三大专项”的招生工作,教育部指出,要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实际及疫情防控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努力提高宣传实效。

四、 健康高考,疫情下高考考场做出最严防控要求

健康高考是今年高考考场与考务安排的第一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从专业防疫角度,发布了《2020年高考防疫关键措施10条》,这也是历史上考场防护最为复杂严密的一次。

第四章 自主招生取消,严格规范高校特殊类型招生

公平公正继续成为2020年高考的核心主题,教育部继续严管各类特殊类型招生。

一、 取消自主招生

2020年1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备受公平争议的自主招生正式取消,这项实施16年的招生改革政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 进一步缩减艺术类招生校考专业范围

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中,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其他高校不再组织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省级统考所涵盖专业的校考。

对于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教育部也进行了规定,取消对“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进一步降低文化成绩录取要求的优惠办法。

三、 加强体育类考试兴奋剂检查,高水平运动队部分项目逐步停招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多个文件,对2020年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进行了调整规范。2019年11月,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印发《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2020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2020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

一是加强对体育类考试的兴奋剂检查。《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增加了兴奋剂检查的相关条款,体育专项考试将进行兴奋剂检查,兴奋剂违规或拒绝检测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提出,体育类考试中要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宣传,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中要加强兴奋剂抽检。

二是规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中提到,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要重点加强对在户籍地、学籍地以外省份取得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考生,以及在集体或团体项目比赛中取得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考生的资格审核;在高水平运动队考试中,组织游泳、武术、跆拳道、击剑、棒球、射击、手球、垒球、橄榄球、冰雪、赛艇等11个项目统测,各地各校不再组织统考、联考、校考。

三是对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进行优化布局调整,部分项目逐步停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中提到,举办橄榄球、龙舟、棋(牌)类、定向越野、手球、垒球、射击、赛艇、攀岩、健美操等10项生源不足或能从普通在校生中选拔培养的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要逐步停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向足球等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项目进行调整,2021年前要全部停止招生或调整到位。

四、 2020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资格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起,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将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

目前,仅有四类学生仍具备高校保送生资格: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

自2014年起,保送生人数开始大幅缩减,从每年拟录取6000余人,下降至2000人左右。2020年,全国仅有51所院校拟录取保送生2042人,为历年来最低。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官网

第五章 强基计划:选拔与培养国家急需的基础学科人才新模式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自2020年起,教育部决定在36所试点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也称“强基计划”),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基计划正式推出。

一、 服务国家战略,为基础学科选拔培养拔尖人才

“强基计划”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改革方向,要解决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学科做支撑,因此,强基计划完全是基于国家人才战略出发的选拔培养计划。

(一) 面向基础学科,试点高校集中优势专业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部限定为基础学科专业,且不得转换专业,这也是和自主招生最大的不同。即以物理竞赛进来的,只能选择物理相关专业,而不能转金融、经济、管理等其它专业。

强基计划重点招生的学科专业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注: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为参照)

通过对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较多。其中,数学、物理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最多,各有31所。除此以外,个别高校在核科学与技术、力学、基础医学等关键学科领域也设置了招生专业。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注: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为参照,不含历史学相关专业数据)

就学科实力来说,各高校在“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上集中了各自的优势力量。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试点高校招生专业的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等级(包括A+,A,A-)。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2020年招生的“强基计划”专业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得了A+,可以说是最强阵容。(注:由于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不匹配,该统计中不包括历史学相关专业。)

(二) 不仅是招生改革,更重在培养

“强基计划”不单单是招生计划,更重在培养。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

36所试点高校发布招生方案的同时,也发布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单独编班,学科交叉培养,强化通识教育,实行导师制,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等。如,山东大学设计了“3+1+X”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南京大学不仅单独设计培养方案,甚至明确承诺“每生一项目、一导师、一游学”;上海交大则把强基计划纳入该校王牌培养模式“致远书院”,为每一个强基计划学生建立单独的成长档案。

清华大学则借机把全校招生培养全面“强基化”,为此专门新成立日新、致理、探微、未央、行健五大书院,这也是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五大书院打破了原有的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深厚人文底蕴的卓越人才。

数据来源:“清华招生”微信公众号

二、 招生总量少,只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

作为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强基计划”在招生选拔中,对学校数量及招生规模上都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一是,首批开展试点的36所高校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二是,据不完全统计,31所试点高校今年总共计划招生数仅为3750人(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同济未公布具体招生人数)。其中,南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多,均为210人,中国海大、中国农大、中央民大、电子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少,仅为30人。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是“强基计划”的主要选拔对象。绝大多数试点高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明确提出了两类报考人群:第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突出;第二类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五大全国青少年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等奖的获得者。

“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这是“强基计划”招生选拔中的一个原则性要求。对于报考“强基计划”的学生来说,强调的是真的有天赋,喜爱并愿意致力于基础学科,并不适合多数人。

三、 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力保公平公正

与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大幅压缩了高校的自由裁量权。强基计划在招生上借鉴了新高考改革地区综合评价的模式,按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合并录取的模式。教育部规定,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校测成绩不得高于15%,最后按这一权重分配比例综合计算,从高到低录取。高考成绩得到了显著的加强,有35所高校规定,“强基计划”录取时的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比为85%,南开大学更是提高到了90%。同时,在校测中,各大学也多强调了笔试的成绩占比,一般均在50%,个别学校占比60%。

第六章 新一轮高考改革稳步推进

一、 新高考再添四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2017年,新高考改革落地的第一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宣布启动新高考改革。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第二批实施新高考的省份。2020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正式落地。

2019年,北京、天津、海南、山东这四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35371.28、14104.28、5308.93、71067.53亿元,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2.7%。

数据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从生源角度看,4省市区别较大。例如,北京、天津、海南的考生数量相对较少,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9万、5.6万、6万;山东考生规模较大,2019年夏季高考报名人数约为55.99万,位居全国第三名,山东生源质量也比较高,因此备受关注,成为此轮高考改革的关键地区。

数据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在新高考改革的总体框架下,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四省市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在具体细节方案上略有不同。例如,对于高中生学业等级考试的赋分方式,北京和天津采用了“三分一段”,而考生人数较多的山东采用了区分度更高的“一分一段”,海南则继续延续其运用多年的标准分。对于外语考试的次数,北京、山东仅仅在听力部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而天津、海南则是提供两次完整的考试机会。

二、 浙江调整新高考改革方案,平稳中不断完善

2020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对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原方案进行了系统性调整。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作为先行先试者,在改革过程中,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物理选科人数过少、英语赋分风波等。

这次浙江省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调整,坚持了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之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例如,将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由3分改为1分,增强了考生分数的区分度;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尽可能地确保公平。同时,也坚持了原方案中的一些措施,如保留了3+3的选科模式等。

三、 新高考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全面带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新高考改革地区均以专业为核心进行志愿填报,为保障录取工作,促使各高校不得不合并专业,进行大类招生,以确保生源充足。大类招生,无意间推动了大类培养与通识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展开。

以浙江为例,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1023所本科高校中,有326所采用了大类招生,占比将近1/3。

数据来源:《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李妍

然而,不同层次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的比例差异较大,高水平高校采用的范围更广。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高校中,90.48%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用了大类招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这一比例为67.35%,而采用大类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仅有23.9%。

数据来源:《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李妍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及各学校官网

例如,清华大学共有82个本科专业,在浙江则合并为13个专业大类招生;浙江大学共130个本科专业,合并为18个大类;南京大学共有88个本科专业,合并为17个大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有73个专本科业,合并为9个大类;北京理工大学共有72个本科专业,合并为10个大类。

四、 高校加强对学生选考科目的限制,遏制功利性选科倾向

新高考改革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权,但却遭遇学生与家长的功利算计,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为扭转学生功利算计,第三批启动的8省市均采取了限制选择的3+1+2模式,即考生必须在物理与历史中限选一门。此外,教育部也下发了《指导目录》,加强了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选考科目的限制。各地教育部门也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专业要求,加强对选科科目的限制,以最大程度遏制这种功利的选科倾向。

数据来源:天津招考资讯网、海南省考试局

总体上来讲,高校对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选考的限制较强,而对文科科目的限制则较弱。2020年拟在天津、海南招生的高校本科专业(类)中,高校对选考科目要求提及最多的科目是物理,分别占比为47.6%和43.5%。

但反过来,对于考生来说,选考物理的专业覆盖率则是最高的,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余地更大。2020年,天津选考物理科目的专业覆盖率为93.6%,海南为90.0%。

数据来源:天津招考资讯网、海南省考试局

五、 优化综合评价招生,不断提高效能

综合评价招生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核心和亮点之一。其实此前各地都已经在探索不唯分数的综合评价录取。2011年,浙江省就开始尝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一) 综合评价招生规模保持稳定,高考权重增加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因为其复杂性,一直在审慎推进中,总体上占比还比较小。

数据来源:浙江省考试院及媒体报道

数据来源:各高校招生简章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综合评价招生推进的进度也有所不同。在最早实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综合评价招生规模近两年变化不大,较为稳定。在今年新高考落地实施的山东,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数为1880人。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各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规则中,高考成绩占比明显提升。据统计,在上海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各高校,高考成绩占比普遍从2019年的60%提高到了85%,在浙江、山东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部分高校,高考成绩占比也达到了85%或70%。

上海、浙江、山东部分实施综合评价招生高校的2020年综合成绩比例

数据来源:各高校招生简章

(二) 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学生学业优异

学生入校后的学业成绩,是综合评价招生政策效能的直接体现。清华大学对2015-2018年录取的上海、浙江本科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对学生入校后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

数据来源:《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