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新闻  国际

依托美育课程 全面育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3-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后,很多大中小学校和社会机构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美育中心,召开美育研讨会议,制定美育实施方案,可以说,从此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深刻理解美育政策

应该说,《意见》的印发为美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在笔者看来,《意见》高屋建瓴,既宏观又微观,表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特征之一:

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关于美育的最高位表达

这代表着党和国家对美育在育人方面重要价值的认可和支持。我国美育虽然几经波折,但已被列入了党的教育方针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将其摆在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美育在塑造美好心灵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并明确指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这一大背景下,《意见》的印发实际上是党和国家重视美育的态度和思路的必然结果。

特征之二:

对美育做了更全面和有深度的定义

一般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是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以及创造美的行动过程,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动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由此看来,审美教育乃是美育的本义。在《意见》中,美育这一本义被拓展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一定义使美育依托审美教育形成了全面育人的氛围,有利于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特征之三:

内容全面要求刚性

《意见》的内容全面、整体而周延。具体涉及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以及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助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等诸多方面。其中还有一些以量化显示刚性的要求,例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1次书法馆、美术馆、博物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这些具体要求使《意见》柔中带刚,具有不容违逆的坚定性。

积极开展美育行动

行动或者实践是美育最突出的特征。行动是在感觉的诱导下,在现象世界中获得审美享受。行动之中或之后,一些重要的观念就获得了实践性的理解。这是一种由行动到理解的过程,符合“做中学”的理念,而“做中学”的理念恰恰是当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尽管美育与德、智、体、劳一并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一道作为育人的基本范畴,可以相互融入并显现在不同的学科,但其主要的实施途径还是艺术教育。囿于笔者的专业,以下就主要以美术为例,针对美育教师来展开讨论。

行动之一:

最好的策略和方法是让学生进行体验

所谓体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体验是身临其境的,在一种包容的环境中,开放所有感官,感受对象的形状、色彩、材质、肌理、空间、声音、气味、温度、表情、动作等,从而获得相应的美感和愉悦。间接体验则是借助于图像、影像、乐音、人造环境等,通过想象获得美感和愉悦。不论哪一种体验都不能脱离感官,因此审美体验必须要培养敏锐的感官。乔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